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告 > 标准信息 > 标准解读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系列国家标准解读

发布时间:2019-05-10 来源:国家标准委 浏览次数:432

  2017年,国家标准委下达了系列国家标准《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共16部分)的制定计划,由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包括科研院所、制造厂等20余家相关单位组成标准编制工作组,经过多轮广泛征求意见和专题讨论,于2019年1月完成了全部标准的制定工作,上报国家标准委批准。标准将在今年陆续发布实施。同时,国家标准委在2017年下达了该批标准的英文翻译版计划,将在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后完成。

  一、背景

  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布了第一套的机械工业专业标准《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该系列标准经过多次修订、扩充、完善,标准代号不断更新(ZB 121、Q/ZB 71、JB/ZQ 4000、JB/T5000),标准数量也由7项增加到16项,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重型机械制造行业通用的基础工艺标准,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起重、石化、港机、核电、风电等行业,对于重机行业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产业升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标准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重型装备制造技术的由弱转强,从“拿来主义”到自主创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获得了国内外许多同行业及用户的认可,充分体现了标准在行业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随着我国的冶金、石化、矿山等大型成套装备加快步伐进入国际市场,在项目实施时,标准化配套方面遇到了瓶颈,尤其在设备制造过程中,要么被迫采用国外企业的工艺参数指标,要么大费周章的让用户认可我国企业的工艺参数,行业的尴尬现状呼唤标准提升。为了满足重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升级,助力及重大装备在走出国门时对于高水平基础制造工艺标准的需要,我们对行业标准进行升级,制定系列国家标准《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二、编制原则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系列国家标准编制的目标是:制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础工艺标准。在调研行业现状的基础上,瞄准国际,结合实际,从适应性、协调性、体系完整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遵循以下的标准编制原则:以行业执行的系列标准为基础,继承原标准的体系结构和优点,弥补不足之处,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体现通用性原则,适当规范不同类别企业的生产要求,通过标准实施,实现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的提升;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相关内容、要求,吸收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指标,特别是要对标本行业的国际先进知名企业德国西马克公司标准SN200参考设定技术要求;鼓励各单位将近年来掌握并贯彻使用的先进工艺规范纳入到本标准中;应反映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的大分工、大协作、单件小批生产的特点,细化技术内容,合理设定参数指标。技术内容必须易理解、可执行、可操作、可核查。

  三、 主要内容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系列国家标准共16项具体的部分标准,基本涵盖了重型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主要工艺阶段,包括材料准备、配套检验、切削加工、装配、涂漆、包装等内容。

  (一)产品检验

  第1部分是产品检验,范围包括重型机械产品的零部件、配套件及外购半成品(经铸、轧、锻工艺后形成的原材料)的检验规定,主要技术内容有检验依据、检验基本原则、检验范围与内容、生产过程中检验要求、检验记录、检验证书等。标准中除个别条款外,其它都是对于分包制造、配套供货的规范性和程序性要求条款,以保证各单位所承担的产品所属部份的质量,达到最终保证整机质量的要求。本标准是系列标准在检验方面的总纲,与其它标准的相关性较强,使用时应当注意本标准的概括性质。

  (二)火焰切割件

  第2部分是火焰切割件,规定了火焰切割件的术语和定义、切割表面质量要求、检测要求、检测方法、切割质量等级要求以及标注方法。适用范围包括厚度为6mm~300mm的低碳钢、中碳钢及普通低合金钢的火焰切割,根据行业内有条件使用等离子切割方法的情况,范围中增加了“等离子切割可参照本标准执行”。本部分标准采纳了ISO9013热切割—热切割分类—产品尺寸规格及品质公差(Thermal cutting-Classification of thermal cuts-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 and quality tolerances)的部分条款。根据产品特点,定义了术语“切割粗糙度”,并规定了其高度参数Rz5的质量等级要求值,作为检验评定切割表面粗糙度的参数。采纳行业多家企业的意见,第4章火焰切割表面质量要求,垂直度和倾斜度、切割粗糙度、长度尺寸极限偏差的要求值及检测要求等参数指标或等同或略高于ISO标准。

  (三)焊接件

  第3部分是焊接件。规定了钢制焊接件的技术要求(钢材矫正、成型弯曲、焊缝接头及坡口、焊接装配、结构件加工余量设定等)、检验方法及图样标注。适用于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埋弧焊和氩弧焊的钢制焊接件的制造。标准中详细规定了焊前准备时对钢板、型钢等焊材进行矫正、弯曲成型后的形状允许偏差值和焊接结构件的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前后呼应,相互参照,保证焊接件质量。焊缝的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各种检测方法都符合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规定,不再执行之前的行业标准。标准中给出了根据焊缝缺陷分级评定焊缝质量级别的方法,并参照GB/T19418在附录B的表B.1中列出了焊接接头各种缺陷的说明、分级和限值。

  (四)铸锻件材料

  铸锻件材料的生产是重型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系列标准中包括7部分,分别是:第4部分:铸铁件;第5部分:有色金属铸件;第6部分:铸钢件;第7部分:铸钢件补焊;第8部分:锻件;第14部分:铸钢件无损探伤;第15部分:锻钢件无损探伤。按照标准内容可以划分为三类:毛坯生产;缺陷修补;检测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毛坯生产的标准有铸铁件、有色金属铸件、铸钢件、锻件4部分标准,其中均规定了产品订货要求、制造工艺、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质量证明书及标识和包装等要求。增加的订货要求和制造工艺的规定,便于产品生产价值链上的采购、协作和质量控制。

  ——铸铁件,适用于重型机械用砂型或导热性与砂型相仿的铸型中铸造的灰铸铁件、球墨铸铁件、耐热铸铁件和耐磨铸铁件。

  ——有色金属铸件,适用于重型机械用砂型、金属型、离心铸造方法生产的铜及铜合金铸件、铝合金铸件、锌合金铸件。

  ——铸钢件,适用于用砂型或导热性与砂型相当的铸型中铸造的碳钢和低合金钢铸件,包含了29种材料成份。

  ——锻钢件,本部分标准适用于液压机和锻锤自由锻造的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大型锻件。

  2.缺陷修补的标准有铸钢件补焊。本部分标准适用于碳钢、低合金钢和高锰钢铸钢件的缺陷在精加工前的补焊,规定了铸钢件补焊的缺陷范围、焊前准备技术要求、补焊技术要求、焊后热处理及检验等,可操作性更强。本标准根据第6部分铸钢件的内容,匹配36种材料用焊条和27种材料用焊丝,给出了33种材料的预热温度和控制要求;增加焊缝检验要求,按补焊深度<50mm和≥50mm划分,给出了相应的无损检测要求,确保重要部位质量。

  3.检测方法标准有铸钢件无损检测和锻钢件无损检测。有以下特点:

  ——设备与器材适用范围广、经济性好。在不降低原标准铸钢件质量控制与保障水平的前提下,放宽了可用设备与器材范围,使得符合欧美日和中国标准的设备与器材均能使用,降低标准的应用成本。

  ——检测方法涵盖广。将欧美日和中国等国家各自采用但异曲同工的无损检测方法提炼后一并纳入本标准检测方法,使得熟悉或习惯使用各标准体系的无损检测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可以选择自己惯用的操作方法实施检测,并达到相同检测效果。检测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现有条件选择最经济、高效的无损检测方法,不影响锻钢件缺陷的评判与质量验收。

  ——检测方法的细节更符合国情。对于欧美日标准中不明确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确保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如:延伸性缺陷与非延伸性缺陷的确定,铸钢件无损检测标准给出了简单明了的操作方法,而现行最新版的ISO或EN铸标准中的方法均缺乏可操作性的。

  ——验收准则更加合理,适用性更好。铸钢件无损检测方面,对铸钢件的缺陷类型进行了调整或简化,在保障铸钢件质量的前提下,可提高检测效率。锻钢件无损检测方面,将锻钢件的缺陷验收调整为5个等级,使标准各等级之间的缺陷大小跨度、缺陷类型及缺陷评定更加合理、适用。

  (五)切削加工件

  第9部分是切削加工件,标准规定了切削加工的一般要求和未注公差,还对键槽、孔径和孔距、中心孔、未注表面粗糙度以及允许选用的刀具形状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本部分标准主要适用于重型机械产品零件的切削加工,例如:GB/T 1804-2000中规定了小于等于4000mm的范围内的长度尺寸未注极限偏差值,本部分标准不仅规定了在此围内的未注极限偏差值与GB/T 1804-2000的中等精度等级相同,还规定了4000mm~20000mm的长度尺寸未注极限值。

  (六)装配

  装配包括两项标准,分别是装配和配管。第10部分装配,规定了装配部件的形位公差、装配连接方法、典型部件装配、总装及试车、拆卸等通用技术要求。重型机械产品具有尺寸大,质量大和备件更换频繁的特点,本部分标准对产品的拆卸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拆卸部分的运输方便,拆卸工作的效率高,需拆卸零部件的互换性好等要求。第11部分配管,规定了材料准备工序中的检验、切割、矫正、弯曲、清洗等技术要求,管路制作过程中的焊接规定,强调了配管过程中的安全要求,特别是试压过程中的安全规定。本部分标准是行业内关于设备配管相关要求的唯一一项标准。

  (七)涂装、包装

  第12部分是涂装,第13部分是包装。考虑到我国重型机械装备出口项目适应国际化要求,要充分符合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和国标准、相关法规,既要考虑运输、贮存的条件和要求,还要重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环保要求,以及符合工艺的合理性等,这两部分标准既要最大限度满足市场要求,还要结合国内企业现状,控制生产成本,在标准内容上力求与现行的政策、法规、各级标准协调一致。

  (八)液压系统

  第16部分标准是液压系统,是在这次系列国家标准升级中增加的项目。本部分标准涵盖了液压系统由设计、制造直至包装、运输的整个过程,满足当前重型机械设备液压系统设计、制造、试运行的规范性要求,可作为一致性的设计、制造与检验验收的执行依据。具体包括系统设计、液压油、系统设备总成、铸件、锻件、焊接件和管件的质量、焊接要求、电器配线、控制系统、冲洗和涂漆、试验、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的规范性要求。

  四、 意义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系列标准自第一版发布以来,广泛用于我国的冶金、锻压、石化、矿山、起重、港机等重型装备制造。新一版的系列国家标准《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及其英文翻译版的发布实施,将推动重型机械制造行业整体的工艺技术进步,为企业开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发挥“桥梁”作用,支撑我国运用自主技术和标准成套完成的金属板材热连轧、大型石化等代表性项目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上一篇:《城市公共设施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运营管理服务规范》国家标准...

下一篇:《绿色包装评价方法与准则》国家标准解读

平台介绍

使用指南

搜索标准

易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