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告 > 相关政策

宁波市技术标准战略2007-2010年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0-11-10 来源: 浏览次数:2700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2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技术标准战略步伐,经市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联席会议讨论,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宁波市技术标准战略2007-2010年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宁波市技术标准战略2007-2010年发展规划
 
 
                                                                    二OO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附件: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为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根据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浙江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一五”规划》和《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机制初步建立。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我市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原则、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实施目标责任考核,为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意识日益增强。据统计,全市企事业单位共主持或参与了161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32家单位77个项目列入2007年度国家标准公示;批准或筹建4个国家、3个省级和4个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家企业荣获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96家企业申报参与宁波市技术标准自主创新推进工程建设。
    (三)技术标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全市累计完成企业备案标准19162项,批准发布市、县两级地方标准188项,154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全市共有423个产品和133个产品分别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证书和标志证书,行业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达80%以上。  
    (四)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化。全市共制订和实施农业地方标准165项,建立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为重点的标准信息平台;2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考核验收; 5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正在积极建设之中。
    (五)服务标准化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共发布23项涉及城市容貌、美容美发、社区管理、餐饮、加油站、配镜、农家乐、安防工程等服务领域的地方标准,对推动服务行业标准化管理、规范服务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技术标准服务与支持能力不断提升。成立了国家标准馆宁波分馆,馆藏有6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与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和我国各类标准信息数据70余万项,技术标准资源初步满足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需求。
    当前,我市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有:全社会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标准化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政府协调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推进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标准化意识不强,科研创新投入不足;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标准化人才缺乏;等等。这些问题有待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要求,深入贯彻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2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坚持技术标准自主创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贯彻实施,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不断提升区域技术标准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原则。企业是研制和实施标准的主体,也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受益者。要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强化标准化意识,以立足全国、走向国际的战略眼光,制订规划,加大投入,根据各自发展阶段,扎实开展技术标准基础工程、提升工程和创优工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鼓励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链重点骨干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研制力度,尽快形成优势产业技术标准。
    ——坚持自主创新原则。技术创新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技术标准的创新。要积极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研发与标准研制同步的工作机制,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技术标准,加速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和主动权。
    ——坚持接轨国际原则。要积极推动企业自觉瞄准国际市场,及时跟踪和分析国际标准,加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力度,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应对和消除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促进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
    ——坚持与品牌建设结合原则。技术标准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要坚持以技术标准为核心,辅以管理和工作标准,着力打造品牌的核心价值,培育品牌的成长根基,保障品牌的稳定推进,巩固品牌的永久地位。
    ——坚持政府推动原则。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引导、企业自主、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为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良好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标准化意识强、发展环境好、标准研制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服务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充足、标准化贡献率显著提升的全国标准化先进城市。
    ——在企业中推行《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800家,全市各级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生产企业全部建设成为市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建立完善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与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相接轨的、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标准体系。
    ——培育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示范企业20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10个以上。
    ——承担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各5个以上,建立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8个以上。
    ——争取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5个以上,具有产业化基础的科技成果技术标准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5项以上,主持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项以上,制修订地方标准200项以上。
    ——推动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接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和市级以上品牌产品可采标率分别达到85%和100%。
    ——建设完善我市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服务和预警平台,健全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努力形成快速有效的应对工作机制。
    ——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要求,建设与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满足技术标准科研与创新需求的中介服务机构。
    ——建设标准化专家库,引进、培养一批能够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主持国家(行业)标准研制、开展技术标准科研和标准化管理的专业人才。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技术标准自主创新
    1、组织实施重点产业质量提升工程。以我市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大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力度,建立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增强技术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标准支持。制订我市工业重点产业质量及标准提升总体规划,先期在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文具、精密仪器仪表、装备制造业与重要机械基础件等5个产业重点推进技术标准战略,明确产业标准提升目标,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方向发展,实现产业技术标准和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促进。
    2、建立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机制。引导和鼓励产学研各方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进科研成果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实现标准研制与科研成果推广、标准研制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化。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标准科研项目、示范项目,争创“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标准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标准中自主创新技术的含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工作。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为抓手,选择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基地)、企业和产品,作为高新技术标准研发的试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标准化骨干企业,推动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功能材料等领域的技术标准创新和标准化管理工作,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积极培育引进标准化技术组织。引导并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参加已建的国家和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并逐步争取领导职务或承担秘书处工作;在国家和省未建标准化技术组织的领域,重点申报和争取承担与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关联度较大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在服务业和农业领域,建立完善我市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结构合理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
    5、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研究和修制订。鼓励企业、专业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立足长远发展,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依靠自主创新的技术和智力成果,制订一批能够反映国际先进水平和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争取标准制修订主导权,掌握产业竞争制高点。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盟研制先进的协会标准和联盟标准。
    6、实施技术标准自主创新300推进工程。选择300家左右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位于国内同行业前列、标准化工作基础良好的企业,实施技术标准自主创新推进工程,引导企业将技术标准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科研、制订和人才培养工作,培育一批技术标准创新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提升企业技术标准自主创新能力。
    (二)大力推动标准的实施
    1、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度。加强对我市重点产品尤其是重点出口产品标准与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关联度研究,按照《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推荐目录》,重点鼓励和支持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培育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创新采标方式,建立采标与质量监管、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有效结合的推进机制,引导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消化吸收现创新、技术改造等方式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促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广泛推广使用采标标志,提高采标产品的社会认可度。
    2、引导和推动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和服务,引导企业遵守标准化法律法规,自觉贯彻执行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等标准,增强标准化意识,强化企业技术标准基础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同时,切实加大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执法力度,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行政许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充分发挥标准化在严格市场准入中的作用。
    3、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和石化、冶金、电力、建材、印染等行业,加大现有国家、行业标准实施与监督的力度,建立完善节能产品认证、许可制度和能效标识、设备节能、节能计量等制度,加快先进成熟节能技术与标准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将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并努力提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建立完善我市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规制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农业标准化工作
    1、加大农业标准研制力度。围绕重点发展的粮食、蔬菜瓜果、水果、茶叶、竹笋、花卉苗木、禽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产业,加强农业基础标准研究,研制一批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法、种子种苗繁育、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和生态休闲等农业地方标准,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标准体系。
    2、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坚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建设一批国家、省和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农技部门和行业协会指导、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和“公司+农户+标准”的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推行“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培育一批农业标准化品牌基地、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3、培育发展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和配送中心等交易业态的标准化管理,积极培育发展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消费等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追溯体系。完善以市级检验机构为龙头、县级检验机构为骨干、企业检验机构为补充的三级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四)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
    1、构建服务标准体系。围绕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探索服务标准化的整体推进思路,逐步建立服务标准体系。围绕港口建设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建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商务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围绕方便群众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围绕城市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楼宇经济、安全防范、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与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高,构建电子政务领域标准体系。
    2、组织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完善和提升国际贸易组织体系、集疏运物流体系、金融保险体系和电子政(商)务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加快服务标准化进程。选择一批符合我市服务业发展方向和实施服务标准基础较好的服务企业、行业或区域,开展标准化试点,并积极申报国家、省服务标准化试点,争取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扩大服务标准覆盖面,规范和提高服务业质量水平。
(五)深化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
贯彻执行《宁波市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预案》,注重相关部门的联动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应对工作的预警、通报、反馈、研究、评议体系与机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组织的沟通合作,争取成立国家WTO/TBT/SPS咨询通报中心宁波分中心,建立企业和行业协会对WTO各成员国拟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措施实时评议的渠道,积极开展国外先进标准和国内标准比对研究,分析对我市产业发展和产品出口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与防范建议,指导企业提高应对能力。进一步建设完善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主动跟踪和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重点加强对市出口产品所涉及的国外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等市场准入信息的跟踪研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六)推进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建设
    1、搭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标准资源的投入和采购、更新、电子化力度,完善服务设施,建立和完善集标准采集、加工、研究、培训、服务、交流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实施技术标准创新提供快捷有效的标准信息支撑。
    2、加快检测检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引进合建等措施,建设覆盖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国内领先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公共检测服务能力和水平。跟踪和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技术,争取重点实验室与国际著名检测机构实现检测结果互认,取得国外相关机构的认可与国际认证资质。
    3、培育和发展技术标准中介服务机构。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创办标准研究、咨询、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技术标准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在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合作,积极参与标准研制、标准审查以及标准推广应用工作,为企业提供标准、认证及标准化技术推广服务。进一步规范市场,推进技术标准中介服务产业做大做强。
    4、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完善重点产业技术标准专家库和层次分明的人才队伍,满足我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对技术标准人才引进、培养的力度,将标准化专业人才列为我市重点引进人才对象,完善标准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鼓励高校及培训机构开设标准化专业课程,造就一批掌握国际标准化规则、熟悉专业技术、能够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专业人才。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骨干培养,提高标准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意义,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推进力度,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标准化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解任务和目标,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健全标准化建设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纳入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二)保障经费投入。按照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标准化经费筹措机制。市级财政要将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相关经费纳入预算,切实加大对标准化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各县(市)、区财政也要加大对当地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经费投入,资助或奖励相关单位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标准研制的投入,促进企业将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相结合,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要将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纳入本地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科技计划、人才培养和评优创优等相关工作之中,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出台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重点产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和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服务机构的监管、评价、资助和表彰等配套政策,加大对符合发展方向的各类技术标准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切实把技术标准战略各项目标与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宣传交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广泛宣传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介绍先进的标准化管理经验和典型做法,营造全社会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和关心支持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开展标准化技术交流,定期组织举办标准化论坛、讲座和培训。指导、帮助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检测机构建立与国家有关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的沟通、合作渠道,加强与兄弟城市在标准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上一篇: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

下一篇:关于印发《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平台介绍

使用指南

搜索标准

易友科技